阅读历史 |

大宋市井人家 第92(2 / 3)

加入书签

明,娘应当是汴京城的博导水平。

玉姐儿也满脸崇拜:“娘啊,您什么时候去问的价格?”

“不曾。”

叶家儿女:?

“什么?”玉姐儿惊了,“合着您说别家少了两成是骗人的?”

“那是当然。”宓凤娘理直气壮,“现在是三伏天,外头那般热,我要是出去中了暑气崴了脚,这不是又要算到我们成本里去吗?”

叶家儿女:!

“瞧瞧你们娘这股不依不饶的劲头。”叶大富满脸赞许看着浑家,丝毫不遮掩自己的欣赏。

叶家儿女:齐齐摸鸡皮疙瘩。

木匠用优惠的价格做好了隔断,宓凤娘又帮店里手缝了几张雅致的轻纱窗帘,叶盏想起前世一些毛笔字书法布料,索性请字写得最好的金哥儿在上面错落写了写诗词。

挂起后,有风吹过,那些轻纱帘在风中摇摆,上面的诗词笔走龙蛇凤翥鸾回,看着很有氛围。

做好了店里的装修又开始置办材料:奶油从塌房处定制,玉姐儿坚持要把账册写清楚,面粉则特意选取了适合做蛋糕的低筋面粉。

叶盏还教授了玉姐儿怎么在没有明确商品标注的古代分辨低筋面粉:“你先买一碗样品,用手攥一攥面粉,若是松开手后面粉塌陷得快便是低筋面粉,若是松开手后面粉仍旧能维持刚才手心的样子,便是高筋。”

“这个一定准确吗?”玉姐儿忽然觉得很神奇。

“差不离。再不然就问店家,若是他说这种面粉适合做索饼馒头,格外筋道,那就不要选。”叶盏传授着经验。

有筋道的面粉倒是适合烤面包,不过正宗的西式面包在大宋有不少死面饼替代品,改良过加巨量糖的面包又不如蛋糕更像点心,因此叶盏猜大宋市民应该对烤面包不会有太大的兴趣,这时候便不急着推广。

果酱倒简单,叶盏平日里只要店里一闲下来就会做豆酱熬果酱,在阴凉边的一面墙上打了架子,摆了满满一架子,用时候只要取用便好。

至于大量蔗糖要去奉应司或制糖局购买,这是朝廷设置的蔗糖专营机构,这样的价格会比从商家购买要更低廉,适合她们店里这种大额采购的情况,日积月累肯定能省下不少银钱呢。

玉姐儿还从制糖局买了不少饴糖块之类的零嘴:“放在陶土罐子里,若是客人买的多,还可以分赠他们结个善缘。”

叶盏甚为赞许,玉姐儿果然有商业头脑。

置办好了原料,玉姐儿又拜托金哥儿写请柬,没办法,她们几个虽然认字很多了,但是都没办法静下心来好好练字,各个都跟狗啃过一样。

玉姐儿邀请了陶编修娘子、江家小孩和他娘亲、杜家三娘子、裴老夫人等这样比较尊贵的贵女食客,还有杜月娘、赵夫人这样的平民客人。

叶璃凑在旁边,先是不想让杜家人来,觉得他家公子欺负过自家姐姐,还是叶盏劝她:“三娘子待我很是照顾,两人毕竟是两个娘生的,没必要因噎废食。”

宓凤娘非要玉姐儿送一份请柬给长公主府上,想着若是长公主来那店里肯定很是尊贵。

金哥儿要理智些:“娘,人家府上的开门人去我们县里,县令都得出来诚惶诚恐接待,您觉得我们请得到县令夫人吗?”

连县令夫人都不会来他们这店里,更别提长公主这么尊贵的身份。

宓凤娘无所谓:“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试试。反正我又不会掉一块肉。”她还随信送了一食盒店里的蛋糕,下面放了冰块,亲自送到了长公主府上。

写好了请柬送出去,那些夫人倒不错,遣人或送了回信或捎了口信,大都愿意来赏脸。

玉姐儿和叶盏微微放心,知道这些人家也是看一些情谊所以才愿意来。

裴老夫人虽然不愿意出门,但还是遣送了自家管事送了一个开业大吉的牌匾,看着很是气派。

万物置办妥当,就等个黄道吉日开店了。

很快就到了新店的这天。

一家人都早早起床,起身去店里帮忙,叶大富早买好了爆竹,算到好时辰,由银哥儿用竹竿挑着到店外面点燃,宓凤娘赶紧上前捂住叶璃的耳朵,不叫她小孩家震坏耳朵。

爆竹噼里啪啦,红色的炮仗碎屑到处飞溅,火药特有的硫磺味道在空气里蔓延,爆竹燃放的声音震天响。

街坊路人被这动静吸引,都过来凑热闹,还有许多食肆里的老食客早就听了叶盏的宣传也跟着来店里。叶盏还准备了个现代的剪彩仪式,大红绸子一剪,便正式开张。

原本请好的客人陶编修娘子、江家小孩和他娘亲、杜家三娘子、杜月娘、赵夫人也都纷纷前来,青娘子、阮家、沈娥也陆续到达。

她们都各自带了贺礼,或是一方糖块,或是一包茶叶,或是两对瓷碗,虽然都不名贵但讲究一个礼数周到。

大姑母居然也捎话送来了一份手绣的鱼戏莲叶图做贺礼,借着舅爷家来运送蔬菜的车一起送到,舅爷家也送了几盆鲜花,虽然都不名贵但都是一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